所在省市:浙江省 发布时间:2009-10-28 已浏览 7468 次
|
| 学院介绍 |
西湖涌金,清波粼粼,象山叠翠,白鹭点点。
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 等美术院校,创立于1928年的中国美术学院历经初创期的艰辛、成熟期的丰硕和拓展期的跃进,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饱含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满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的理性精神,对中国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的创新和拓展形成重要的影响。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更新,理念传承,院系重组,学科拓展,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遇的改善,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2015年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校园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根据学科布局、学科结构和专业发展需要,提出打造视觉艺术东方学,深化院系结构调整,强化学科发展根基,形成“五学科十+学院”格局。围绕学院发展的特色、优势和定位,聚焦国家需求和文化使命,战略性地提出了“六优”建设目标以及“新宣言、新乡土、新国际、新动力”的“四新突破”策略,优化学术体系建设,明确建设内容和重点任务,推出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等4个学科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目前学院已设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校学生9000余人,教职工约千人。
中国美术学院秉承“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的校训,倡导“多元互动 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营造“品学通 艺理通 古今通 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优秀人才,担负起引领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方向的责任,遵循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学院简史 |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艺术院。1928年,时任大学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研究部,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
在中国美术学院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历经风雨。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从杭州到江西、湖南、云南、重庆的漫漫西迁之路,从孤山钟声的悠远、南山湖畔的绵长、到象山之麓的宏阔,其间岁月流转,人事更迭,而精神不灭,薪火传承。
在中国美术学院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兼容并蓄”的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他们以学术为公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有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八十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聚集和培养了二十世纪中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众多杰出艺术人才,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樑、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一代代的艺术家们犹如熠熠群星,照亮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天空,他们呕心泣血,筚路蓝缕,努力奋斗,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 历任院长 |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林风眠(1900-1991)
中国美术学院第二任院长 滕固(1901-1941)
中国美术学院第三任院长 吕凤子(1886-1959)
中国美术学院第四任院长 陈之佛(1896-1971)
中国美术学院第五、第八任院长 潘天寿(1897-1971)
中国美术学院第七任院长 刘开渠(1904-1993)
中国美术学院第九任院长 莫朴(1915-1996)
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 肖峰(1932-)
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一任院长 潘公凯(1947-)
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二任院长 许江(1955-)
|
| 学院地址 |
南山校区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象山校区地址: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象山352号
张江校区(上海设计学院)地址:上海市浦东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泾牛路249号
|
|
|